各位乡亲们,大家好!
今天咱们要聊聊一件挺重要,也挺暖心的事儿。
您可能平时也听说过“信访”这词儿,或者自己也遇到过点烦心事儿,想找个地方说说理,但又觉得门槛高、程序复杂,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这不,最近在咱们会泽县,就发生了一件让大家伙儿都挺受用的事儿,那就是县检察院的检察长亲自出马,面对面地接待群众,听大伙儿的烦恼和诉求。
这可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能把这事儿办得贴心、办得管用,那可就真不容易了。
咱们先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那是6月10号那天,会泽县搞了一个叫做“践行‘四下基层’信访开门大接访”的活动。
这名字听着挺官方的,但您别担心,我给您用大白话说说。
所谓“四下基层”,其实就是咱们国家提倡的一种工作方法,意思是让领导干部多往基层跑,多到老百姓中间去,而不是老让老百姓跑腿上访。
说白了,就是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变“群众找我”为“我找群众”。
这次活动,会泽县检察院就特别用心。
他们专门 setup 了一个地方,就是信访接待点,让老百姓能直接过去反映问题。
更让人感到踏实的是,县检察院的“一把手”,也就是党组书记、检察长林龙同志,他亲自就坐在那儿,和负责信访的干警们一起,面对面地听取老百姓的心声。
您想想看,平时咱们老百姓想见个检察长,那机会可不多。
这回,检察长就坐在您对面,和您拉家常一样,问您有啥困难、有啥委屈。
这一下子,是不是感觉心里的距离近多了?
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感觉,一下就没了。
那现场是个什么样子呢?
我听说的,那可真是实打实的为民服务。
林龙检察长可不是敷衍了事,他真的特别认真地听每一个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
他不光听个大概,还会详细地问具体情况,就像医生问诊一样,要把事情的原委、细节都问清楚,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而且,让人觉得特别解气的是,他可不光是听,听完之后,能现场解决的,他就当场给大家分析,给出解决办法。
比如说吧,有位老大爷可能反映他家门口的路灯坏了,一直没人修,影响出行安全。
检察长听了之后,可能就会当场询问相关部门,看看这事儿归哪个单位管,能不能尽快协调解决。
如果涉及到一些法律上的疑问,比如家里的兄弟姐妹因为遗产分配起了争执,不知道该怎么办。
检察长就会特别耐心地给大家解释法律条文,用咱们老百姓都能听懂的大白话,把那些专业的法律术语讲得明明白白。
而且,在接访的过程中,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一旁认真地记录,把每一个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都详细地记下来。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督促检察院里相关的部门,对这些问题进行跟踪办理,确保每一件事都有个结果,而不是石沉大海。
这不就是咱们老百姓最盼望的吗?
问题有人听,有人管,最后还有个回音。
除了这种面对面的接访,会泽检察院这次活动还有个特别大的亮点,那就是“普法”。
啥叫普法?
就是普及法律知识。
他们可不是那种板着脸,拿着厚厚的法律书,给你念来念去的。
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法律知识变得有趣,容易懂,能真正送到老百姓身边。
您看,他们在现场设立了咨询台,摆放了好多宣传展板,上面图文并茂地介绍法律知识。
还免费发放各种宣传册子。
更厉害的是,检察官们还会走到群众中间,现场给大家讲解法律问题,解答大家的疑问。
咱们平时想了解点法律知识,可能得去书店买书,或者上网查,但那些专业的词语,往往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可这次,检察官们就用最贴近咱们生活的话,给大家讲法律。
比如,讲到《民法典》,他们会结合咱们老百姓最常遇到的事儿,像结婚离婚、买房子、借钱还钱、甚至个人信息泄露了怎么办等等,把这些法律知识讲得清清楚楚。
他们还会用“案例”来给大家讲法律。
啥叫“案例”?
就是真实的例子。
比如,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他们可能就会举个例子说:“您去超市买了个东西,结果回家发现是坏的,可不能白白吃了亏。根据法律,您是有权利找商家赔偿的!”这样一讲,大家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
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活生生的案例,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民法典》,他们还专门给大家讲了《信访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
这个条例可太重要了!
因为好多老百姓遇到事儿,想反映情况,但就是不知道该走哪个门,或者走了弯路,甚至还有些人,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煽动,做了不合法的事情。
检察官们就特别耐心地给大家讲解,遇到问题该通过什么程序反映,怎么才能被受理,什么叫依法逐级上访,现在网上也能信访了,还有怎么投诉监督等等。
这不仅仅是讲解,更是一种正确的引导。
他们告诉大家伙儿,遇到事情,一定要学会依法依规地反映问题,不要冲动,不要走极端。
要明白怎么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文明、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合法合理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就像是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告诉大家,咱们中国是法治社会,遇到事儿,法律是咱们最好的武器,但前提是,咱们要懂得怎么正确地使用它。
这样一来,不光能解决大家的具体问题,还能让咱们整个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好风气。
这不就是咱们国家一直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吗?
可能有人会问了:“这种活动是不是就搞一次就完了?是不是就是为了做个样子?”嘿,您可别这么想!
从这次活动的新闻报道里,咱们就能看出来,会泽检察院的这次行动,可不是“一阵风”,而是有长远打算的。
文章里最后明确说了,接下来的工作,会泽检察院还会继续深入落实“四下基层”的工作要求。
这“继续”俩字儿,分量可不轻啊!
这意味着他们不是搞一次就完事儿,而是要把这种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模式,变成常态化的工作,变成一种制度。
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紧紧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着急、最犯愁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啥叫“最后一公里”?
就是指那些最直接影响咱们老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的问题。
比如,有个案子拖了很久没进展,有个信访件迟迟得不到回复,这些都是老百姓心里的“疙瘩”。
检察院就是要解决这些“疙瘩”,把服务真正送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而且,他们还向大家承诺,要“高质效地办好每一件实事、每一个案件”。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高质效,就是不光要把事情办完,更要办好,要让老百姓满意,要让法律的公平正义得到体现。
他们希望通过法律的“力度”,来提升服务老百姓的“温度”。
这话听着多暖心啊!
法律是严肃的,它有“力度”,它能维护社会的秩序,惩治那些做坏事的人;但同时,法律也应该是温暖的,它应该关心那些弱势群体,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
会泽检察院这次的行动,就是把法律的“力度”和服务的““温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虽然新闻里没有具体说这次接访了多少人,解决了多少问题,但从这种检察长亲自出面,多方面普法的模式来看,可以想象得到,来访的群众肯定不少,而且大家的反响也肯定特别好。这种模式,有效地打通了老百姓反映问题的渠道,让大家不再觉得维权无门,也大大提升了检察院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这种“开门纳谏”的方式,不光解决了几个具体的矛盾纠纷,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咱们国家的司法机关,正在主动地放下架子,走向群众,倾听大家的呼声,回应大家的期待。这不正是咱们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该有的样子吗?它让咱们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法律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服务。这样的改变,肯定会大大增强咱们老百姓对法律的信心,也会让咱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所以说,会泽检察院的这次行动,真是办到了咱们老百姓的心坎里去了。
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