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7月22日晚间,高调通过“真实社交”平台宣称,美国与日本达成了一项“规模庞大”、“或许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协议。按照他的描述,这份协议堪称美国的巨大胜利,将创造巨额投资与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这份被白宫欢呼为“史上最大”的协定,在日本国内却激起轩然大波。次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虽在记者会上证实协议并否认辞职传闻,但围绕协定内容的争议,已在日本社会迅速发酵,甚至威胁到他的执政根基。
最后期限前的交易
这场“压线”达成的贸易博弈,并非没有预兆。数月甚至数年前,美日两国关于“对等关税”的谈判就已启动,却因美方的高要价,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直到7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纸信函发往日本首相石破茂,直言不讳地发出最后通牒:若未能达成协议,美国将自8月1日起对几乎所有日本输美商品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
彼时的石破茂政府,正因参议院选举惨败而执政地位不稳,急需一项外交成果来稳住阵脚。在巨大的关税压力下,日美双方最终在22日晚间(东京时间23日早晨)勉强达成了协议。
根据已披露的条款,美方同意将对日本汽车的关税从此前威胁的25%下调至总计15%(包括原有的2.5%和新增的12.5%)。这看似是一种让步,但日本所付出的代价却堪称天文数字。
协议要求日本向美国进行高达550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且美方将从这笔投资中攫取90%的利润。同时,日本需开放其敏感的汽车市场,并增加对美国大米等农产品的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协议并未要求美方对日本商品降低关税,对日本的钢铁和铝产品,美方仍然维持着50%的高额关税。这使得协议的“对等性”从一开始就饱受质疑。
民众的怒火与历史回音
协议墨迹未干,日本国内的怒火已喷薄而出。石破茂首相确认协议后,民众的强烈不满情绪迅速蔓延。一项最新民调显示,高达78%的受访者认为,这份协议“将对日本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上,不少人悲叹“天都塌了”,认为政府让步过大,损害了国家利益。许多日本民众和分析人士将其与1985年“广场协议”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日本再次被迫向美国作出重大而单方面的妥协。
负责谈判的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在协议达成后高调发文庆祝,甚至贴出在白宫的纪念照片。这种看似“功成身退”的姿态,反而激化了民众情绪,被视为对民众担忧的冷漠。
经济支柱的煎熬与政治豪赌
尽管汽车关税从潜在的25%降至15%,为日本汽车产业争取到一丝喘息空间,但其长期压力并未减轻。汽车产业作为日本对美出口的核心(2024年占其对美出口总额的30%至34%),15%的税率依然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增压。
本田、日产、丰田等日本车企已预估,未来两年内将面临数千亿日元的关税损失。仅丰田一家,在四、五月间就已估算损失了1800亿日元。汽车行业普遍呼吁,谈判应注重质量而非速度,以免削弱其竞争力。
此外,开放大米等农产品市场,将使日本本国农民面临美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尽管石破茂首相承诺“不会牺牲日本农业”,但实际效果仍待观察,且无疑将扩大日本的贸易逆差。
日本经济本就脆弱,2025年第一季度GDP萎缩,经济复苏受挫,物价高企,增长停滞。在此背景下,这些外部冲击无疑是雪上加霜。
协议的达成,并未让石破茂政府高枕无忧,反而把他推向了更深的执政危机。参议院选举的失利已使其执政地位岌岌可危,他曾将此次关税谈判视为能否留任的关键。
现在,他必须向民众证明这份饱受争议的协议真正维护了日本国家利益。石破茂坚决否认辞职传闻,强调自己将留任,并称谈判是“赌上国家利益的艰难成果”,能避免更高关税冲击,且已获美方保证日方未来不会受“更差待遇”。
区域波澜与全球隐忧
这份美日贸易协议的影响,早已超越了两国边界。从区域层面看,协议的达成让与日本有产业竞争关系的韩国高度警惕。在日美率先妥协后,韩国在未来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无疑失去了先手,争取更优厚贸易条款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层面,协议中关于加强半导体、钢铁等供应链合作及保障经济安全的内容,虽缺乏具体细节,却可能加剧当前全球供应链的分裂态势。各国或将以经济安全为名建立更封闭的区域经济圈,从而影响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进程。
这份协议,即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日美关系,其极度不对等性也暴露了日本在同盟关系中相对弱势的地位。日本未来面临的长期挑战在于,如何在维护与美国紧密同盟的同时,更好地争取自身的国家利益。
结语
美日贸易协议的签署,短期内为日本避免了更高的关税冲击。然而,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巨额投资和市场开放,不仅加剧了国内产业空心化和农业受损的风险,更引燃了深层的民意不满和政治动荡。
这份“豪赌”的最终结果,以及日本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压力下,平衡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与履行对美承诺,将是石破茂政府乃至整个日本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协议的真正意义和影响,将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显现。
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