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原题】
粉丝769万,获赞6110万,账号主人不是哪位影视巨星、行业大咖,而是王建省——一名普普通通的电工。他一次次从一条线、一盏灯、一个设备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揪出“元凶”,成为网友公认的“电工福尔摩斯”。清一色的维修场景确实简陋,但跌宕起伏的过程,专业实用的内容,加上真诚不浮夸的风格,为他积攒大量观众缘。“一技在手,流量我有”,越来越多的手艺人将自己的网络名片擦亮,也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源。
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在他们带动下,许多传统手艺回到大众视野,重获生机。
相比有人靠制造噱头博人眼球,小电工化身流量明星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我们思考。请你就此话题,以评论员的身份为校刊“时事观察”栏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对于2026年高考作文复习而言,命题不去跟风2025年全国一卷作文题材料“三合一”的命题方式,我认为是明智的,尤其是一轮前期,比如10月份的模拟试题的命制。从这个角度,深圳市宝安区的10月份第一次模拟的这道作文题,应该是有这样的一个“努力”。
我从刘仕坚老师那里要来作文题,我在看他的解析之前,先自己解析一番,看看我的解析“深得其心”否。
我猜,刘仕坚老师的这次命题意图最重要的是我的推文想要表达的一个意思:“2026年高考作文,不管出什么样的题,会分析材料,这是首要能力。”所以,我的推文的标题,是“能'时事观察’出什么?首先要把原因想清楚”。
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写这篇推文呢?
大家看,这道作文题,除了“材料作文”应有的材料外,还有写作指令和写作情境的设计。
首先看“写作要求”前的这一段话:“相比有人靠制造噱头博人眼球,小电工化身流量明星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我们思考。请你就此话题,以评论员的身份为校刊'时事观察’栏目写一篇文章。”
这里的“相比有人靠制造噱头博人眼球,小电工化身流量明星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我们思考”,就是具体的写作指令语,而引发写作的指令语的核心,就是“小电工化身流量明星的积极意义”,那么,这就需要考生首先要确定“积极意义”何在。
而“请你就此话题,以评论员的身份为校刊'时事观察’栏目写一篇文章”这一指令语,就包括写作情境,其中含有情境之下的“写作者身份定位”和“文章刊载对象”的“校刊”的“时事观察”栏目。而所谓“时事观察”,更倾向于“时事评论”。
而写作情境决定下的这一些写作指令、写作要求,都建立在对这一时事事件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而且让自己的“思考”具有深刻性,而给人睿智而敏锐并且具有时代性“观察者”的印象。其实,在阅读题目材料的过程中,仍是需要最基本的追问的思维方式,通俗点讲,就是多问“为什么”。
这样,才会让自己的写作,建立起面对“守艺人王建省”这类新材料作文题,而能“观察”出兼具时代感与思辨性的认知结论,并从思考的过程,给阅卷人以“知其好,并其所以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印象。
因此,本文以“原因分析”为核心抓手,提出审题“三问法”,引导学生从现象描述层面向因果逻辑深处掘进,从而避开泛泛而谈的误区,构建深刻、独到的议论框架。
第一问:王建省为何能成功?——追问个体成功的“特异性原因”
这是最直接的一问,旨在引导学生穿透现象,抓住本质。材料本身已给出诸多提示:“一次次从一条线、一盏灯、一个设备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揪出'元凶’”“专业实用的内容,加上真诚不浮夸的风格”。考生需要做的,是将这些描述转化为具有概括力的核心概念。
1.“抽丝剥茧”的背后是何种能力?这绝非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它融合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严谨的逻辑推理、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一种在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中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电工福尔摩斯”名号的实质。在一个人工智能已能替代大量程式化工作的时代,这种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恰恰是人类智能的独特优势,也是其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2.“真诚不浮夸”为何能积攒“观众缘”?这触及了网络时代的受众心理。在滤镜、剧本、炒作大行其道的当下,受众的“审美疲劳”与“真实性饥渴”同时达到高点。王建省的“真诚”,是一种人格化的专业信任。他不表演、不造作,只是真实地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祛魅”式的呈现,反而构成了对浮夸网络生态的“再魅化”,重建了屏幕前后的信任纽带。他的成功,是内容价值与人格魅力对流量泡沫的一次胜出。
审题启示:考生在论述时,不应仅将王建省当作一个孤立的榜样,而应将其成功解码为一种“成功范式”:在专业主义上做到极致(深度),并以真诚为桥进行有效传播(温度),从而在特定领域建立起无可替代的价值(高度)。
第二问:手艺人群体现象为何值得关注?——追问现象兴起的“社会性原因”
题目由王建省个案,引申至“越来越多的手艺人”的现象,并点出“手艺人,也是守艺人”。这要求我们将视野从个体提升到群体,从当下回溯到历史,思考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1.“守艺人”之“守”,守的究竟是什么?首先,守的是技艺本身,是那些即将被遗忘的“老手艺”与“绝活”。其次,更深一层,守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是对“慢工出细活”的耐心坚守,是对“艺无止境”的极致追求,是对“器物有灵”的生命敬畏。在现代化高速狂奔的列车上,这些看似“过时”的品质,恰恰构成了我们对精神原乡的集体怀念。手艺人的走红,是社会集体无意识中对“异化”劳动的一种反思与反抗,人们在其中重新发现了劳动的本真性乐趣与人的创造性尊严。
2.为何是“现在”重获生机?——技术赋能的时代契机。过去,许多手艺的消亡源于“酒香也怕巷子深”。而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恰好拆除了这堵“巷子深”的墙。它实现了“最古老的手艺”与“最现代的传播方式”的历史性握手。平台的低门槛、广覆盖、强互动特性,为小众手艺提供了大众展演的舞台,将分散的、潜在的爱好者精准聚合,形成了可持续的“文化消费社群”。于是,流量不再是浅薄的代名词,而成为了“传统文化毛细血管”的疏通者,完成了从“线上注意力”到“线下生命力”的惊险一跃。
审题启示:论述至此,文章便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考生应认识到,“守艺人”现象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场在技术赋能下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它回答了在当代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命题。
第三问:其积极意义为何“更值得”思考?——追问价值比较的“时代性原因”
题目结尾一句是关键中的关键:“相比有人靠制造噱头博人眼球,小电工化身流量明星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我们思考。”这里的“相比”和“更值得”,是典型的比较思维与价值判断,是立意高下的分水岭。
1.两种“流量逻辑”的对比:一方是“制造噱头”,其内核是价值的虚空与意义的消解。它依赖猎奇、审丑、煽动情绪来攫取短暂的注意力,其结果是加剧社会的浮躁,消耗公众的善意与信任。另一方是王建省的“技艺展示”,其内核是价值的创造与意义的赋予。它提供知识、启迪智慧、展现专业之美,其结果是提升社会的认知,重塑劳动的尊严。两者的对比,是“消费注意力”与“创造注意力价值”的本质区别。
2.“更值得思考”的深层指向:这标志着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的悄然转向与大众审美品位的集体升华。当公众开始用“点赞”为踏实、专业的劳动者投票时,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呼唤一种更健康、更坚实的成功学。它告诉我们,流量可以不只是名利场的狂欢,还可以是知识普惠的讲堂、匠心传承的展馆。王建省们的成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迥异于“颜值网红”“炫富博主”的人生范本,它昭示着:凭借真才实学与艰苦奋斗,同样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这是一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平凡伟大。
审题启示:考生在此处应展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论述不能回避对不良流量现象的批判,但重点在于,通过对比,论证王建省模式为何代表了流量经济的健康方向和未来趋势。其积极意义,在于为廓清网络迷雾、重建精神家园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结语:从“原因”走向“深刻”
回到我们的标题:“能'时事观察’出什么?首先要把原因想清楚”。面对“守艺人王建省”这道作文题,引导学生深入追问“为什么”,就是引导他们从感性的赞叹走向理性的分析,从扁平的概括走向立体的建构,从千篇一律的“意义罗列”走向独具只眼的“因果阐释”。
当我们厘清了他成功的特异性原因,文章便有了现实的锐度;当我们洞悉了手艺人群体现象的社会性原因,文章便有了历史的厚度;当我们辨明了其积极意义相较于浮夸炒作的“更值得”之处,文章便有了时代的温度与思想的高度。
这“审题三问”,不仅是一道作文题的破解之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锤炼。它提醒每一位备考的学子:在高考作文的赛场上,思想的深度,永远决定着你文章的高度。唯有沉潜下去,把“原因”这条主根扎得深而又深,你文章的枝叶才能在与众不同的思想高地上,迎风舒展,绿意盎然。
【文章示例】
时代需要这样的“守艺人”
当电工王建省在短视频平台化身“福尔摩斯”,用专业与真诚赢得千万关注;当无数手艺人擦亮网络名片,将线上流量转化为传统技艺的生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成功,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彰显。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下,我们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守艺人”——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本身,更是一种对抗浮躁、回归本真的精神向度。
“守艺”之“守”,首在守护一份沉潜专注的匠心,这是对浮泛时代的精神反拨。王建省从“一条线、一盏灯”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其魅力正源于此。在追求“秒速”变现的流量经济中,这种近乎“执拗”的专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守艺人”,是在这个“蜻蜓点水”成为常态的世界里,依然选择“钻深钻透”的异类。如古人云“技进于道”,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其精妙非一日之功。王建省的“抽丝剥茧”,亦是其专业修为与实战经验凝聚的“道”,在每一处线路故障面前的从容展现。这种守护,让被快节奏裹挟的灵魂得以在专注的港湾中暂息,重拾对事物本质的敬畏。
“守艺”之“艺”,彰显的是专业价值的永恒魅力,这是对知识本位的理性回归。王建省的走红,并非源于浮夸的表演或精心的包装,而纯粹是“专业实用的内容”本身赢得了人心。这有力印证了,即便在娱乐至上的表象下,人们对真知灼见的渴望从未消退。这种以专业为内核的“守”,让流量不再是浅薄庸俗的代名词,而成为了知识传播与价值共鸣的载体。从“格物致知”的古老智慧,到现代社会的专业主义精神,“守艺人”们用行动昭示:真正的流量,理应流向那些创造真实价值、点亮智慧火种的所在。
更深一层,“守艺人”守护的,是技术赋能下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是文化血脉的生生不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这简单的判断句背后,是身份认知的升华。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固守陈规,而是主动运用最现代的传播工具(如短视频),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从“遗产”到“活态”的惊险一跃。这恰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生动体现。他们守护的,是技艺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是“器以载道”的精神内涵。在他们的努力下,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感、可触、可参与的当下生活。
“相比有人靠制造噱头博人眼球”,王建省这样的“守艺人”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种更为健康、可持续的精神坐标。他们如同喧嚣浪潮中的精神灯塔,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示明在浮躁世相下潜藏的深沉精神需求。时代需要这样的“守艺人”,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即将消逝的手艺,更是一个社会稳健前行的价值压舱石,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时不可或缺的那份从容与定力。
【简评】
开篇从王建省这一热点现象切入,以客观理性的笔触展开分析,既保持了学生刊物的亲和力,又体现了评论应有的思想深度。这种立足时事、高于时事的写作姿态,完全符合栏目要求。
其次,文章对“积极意义”的挖掘极具层次感。通过“守艺之守”与“守艺之艺”的双重解析,既揭示了坚守精神对浮躁风气的反拨,又阐明了专业价值在流量时代的胜利。这种由表及里的论述,使“积极意义”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获得了思想的厚度。
同时,文章在处理“相比”这一关键指令时尤为精妙。虽然没有刻意贬低“制造噱头”者,但通过正面立论的方式,在阐释“守艺人”价值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以立为破的写法,既保持了论述的格调,又强化了观点的说服力。
在结构上,从现象描述到本质剖析,再到价值升华,形成了完整闭环。每个段落都服务于核心论点,既有传统智慧的援引,又有现实意义的阐发,展现出严密的逻辑力量。
就整体而言,这篇文章不仅全面完成了写作指令,更在思想的深度和表达的精度上超出了基本要求,为如何写好时事评论提供了优秀范本。
来源:深语老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